工程机械与起重机BBS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搜索
查看: 2376|回复: 2

履带式起重机作业场地要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5-10 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 地面要求
为了在开始时就避免意外事故,正确地选择作业场地是极其重要的。作业场地的选择应该是:
a) 起重机的作业在尽量小半径内开展;
b) 在必要的工作范围无障碍物;?
c) 作业场地的地面能够支承预计的对地压力。?
危险
对于起重机安全作业的最重要要求,就是要在结实的地面上作业,有能力支承预计的对地压力。
1.1 避开斜坡及沟渠
不能使起重机太靠近斜坡或沟渠,并且必须根据土壤的类别,对它们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
注意
安全距离必须从沟底算起并且须:
1.在松软或回填土壤上的距离 = 2×沟深( A2 = 2×T )。

2.在非松软的天然土壤上的距离= 1×沟深( ) 1 A = 2×T 。
如果不能保持安全距离,该斜坡或沟渠就须填平压实。否则,斜坡或沟渠边缘就会坍塌。
1.2 起重机支撑的地面要求
本起重机要求:地面耐力达到0.55MPa,作业场地的地面能承载超过起重机125%载荷的各种重物。如果有任何关于在操作地点的地面负荷载重量的疑问,必须利用工具(如:动态探测杆)勘测地面情况作出正确判断。
2 作业天气
2.1 积雪和冰块
警告
1.大块厚冰块的断裂及坠落容易产生意外事故。
2.主臂、副臂及撑杆上的高度限位开关一旦结冰,会增加起重机损坏的可能性。
预防措施:
1.将吊臂放置在地面上,并小心地将臂架上的冰块敲掉。
2.在除去敏感部件,比如限位开关、滑槽等上面的冰块时,须特别谨慎。
注意
吊臂上的积雪或冰块,会增加吊臂的重量,会加大吊臂的迎风面积。从而,导致力矩限制器在起重机未达到最大允许载荷的情况下,提前切断起重机的动作,尽管,此时的起重机还可以继续工作。
注意
力矩限制器(缩写为“LMI”):
1.只能在紧急情况下使用。
2.在正常工作条件下,不能当作关闭起重机的设备来使用。
3.不能代替起重机操作人员的判断。
2.2 雷击
起重机操作人员,由于位于封闭的驾驶室内而不会受到雷击的直接影响,因为驾驶室能将雷击转移到起重机的其它部位。
当起重机的工作场地经常遭受暴风的袭击或起重机的作业范围受到限制,操作人员都有责任放下吊臂。至于何时该将吊臂放下,则取决于操作人员的判断。
起重机制造商强烈建议在暴风雨即将来临时,迅速放下起重机吊臂。
在发觉或怀疑起重机被雷击后,应该采取下列措施:
a) 对该设备进行彻底检查。检查电缆、电线是否破坏,管路是否漏油。.
b) 对整个控制系统进行检查。
c) 缓慢地操作回转机构,留意上、下车连接部分,特别是回转支承是否发出不正常的声音。
d) 放下吊臂、并检查其是否损坏;给吊臂上被雷击破坏的部位重新上漆。
警告
若起重机被闪电击中,会导致起重机近距离范围内所有人员重伤,甚至是死亡。
预防措施:
1.在暴风雨来临之前,放下起重机吊臂。
2.在暴风雨期间,切勿靠近起重机或任何大型金属物体。
注意
雷击会对起重机产生严重的损坏,包括:
1.整个控制系统的崩溃。
2.局部焊点及连接上、下车的回转支承的损坏。
3 作业用电安全
3.1 辅助电力供应(220V AC)的安全条例
假如工作中的起重机是由低压电网所提供的辅助动力(220V AC),那么将会有高度的危险性。电压在以下情况下将会出现非常大的危险:保护电路损坏(由电线老化或安装不当引起的),接头松动,高的线传递电阻,导线被交换,保护措施损坏或失效,造成起重机绝缘故障。
危险
湿气侵蚀或机器受损可能导致绝缘故障,造成漏电,接触此装置的人员将会发生触电危险。
警告
对保护措施进行检查以及决定起重机是否可由综合电力供应网供电,都需由经过培训的合格电工根据VDE 使用适合的检测工具进行。
4 地下管线保护
配上特殊设备,该起重机可在地下作业。
4.1 起重机在地下作业时,可能对下列设施造成损坏
a) 地下电缆线
b) 煤气、天然气等燃气管路
c) 电话、电视及数据同步传输电缆
d) 下水道管路,地方暖气供应管路,等等。
警告
1.地下电缆线的火线一旦损坏,将产生触电的危险。
2.煤气管路一旦损坏,其周围将产生燃烧和爆炸的危险。
制定作业计划时应采取的措施:
现场施工责任单位负责收集起重机作业场地可能存在的地下电缆线的准确信息,以确保起重机在电缆线附近作业的安全。
a) 从有关公用事业公司获取相关信息。
b) 检查下列单位已完成的平面图:
1) 公用事业公司(包括电力公司、燃气公司及水力公司)
2) 电缆线用户(包括电信公司,工厂和运输公司)
3) 房屋建筑商
c) 仅限使用最新且有效的平面图。
d) 若施工方案有变动或施工范围扩大,则需重新咨询公用事业公司有关施工场地地下电缆线的情况。
e) 如对施工场地地下电缆线的情况不清楚,则可通过定位装置,找到地下电缆线的具体位置。
f) 应将开始动工的消息及时告知相关公用事业公司、电缆线用户及政府当局,并向他们征求进行市政工程施工的书面同意。
g) 当涉及到多家施工单位时,这些施工单位之间应进行协商。所有施工单位都必须了解施工场地地下线路及管路的最新情况。
4.2 在地下线路及管路附近作业时,应采取的安全防护措施
a) 在没有得到公用事业公司及电缆用户的批准前,切勿盲目开始作业。
b) 起重机操作人员在开始起吊作业之前,必须了解所有地下线路及管路的具体位置。确保在施工现场随时都能拿到施工现场的平面图。
c) 在地下线路及管路附近作业时,需特别谨慎。应遵守所有国家规定的起重机操作安全准则及公用事业公司所规定的特殊准则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d) 在操作过程中,若碰到了意料不到的地下电缆线,相关警示牌或防护罩时,应立即停止起重机的操作,并向有关上级报告。
e) 禁止用起重机将地下线路及管路扒开;只能用钝工具将这些线路及管路手动扒开。
f) 所有暴露在外的地下线路及管路都要进行固定,以防止其摆动、滑动甚至是变形。
g) 固定电缆输送管及并锁定管槽边缘,以防止其下陷。
4.3 在燃气管路附近作业时的注意事项
a) 一旦燃气管路的位置发生改变或是管路保护套损坏,都应向有关燃气公司汇报。这些燃气管路必须经过燃气公司专业人员的检查、维修并批准后,才可重新安装到地下。
b) 作业场所附近供气网络的所有装置(包括接头,阀箱及检修孔盖等)仍然能让人出入。切勿遮住、移除现存的标记、标识或是改变其原来位置。
4.4 燃气管路损坏的后果
溢出的燃气:
a) 将在一定的范围内形成燃气与空气的易燃混合气体。
b) 若压力很大,对工作人员将造成伤害,或对设备造成损坏。
c) 不仅会威胁到在场的工作人员和设备,而且对过路人或附近的居民构成一定的威胁。
燃气起火通常会在短时间内急剧产生并迅速扩张。例如,在常规的供气管中,若存在50mm(2 英寸)大小的漏洞,当气体以1bar(14.5 psi)的压力溢出,则燃烧时的火焰将达到10M 高(33 英寸)。这足以导致起重机以及周围工程设备的迅速烧毁。
燃气管路位置上的小小改动,也会对供气网络上的敏感部位,比如连接管处或入户管造成损坏。燃气的泄漏甚至是小泄漏,若不能及时发现,是极其危险的,如果这种泄漏持续时间比较长、并沿着燃气管路渗入到周围的房屋。通常,在室内形成燃气和空气的混合易爆气体的速度往往比室外要快得多。任何火源,比如电气设备的开和关,或电灯的打开,都有可能引起爆炸。腐蚀在经过五到十年的时间后才会造成泄漏,通常在未造成泄漏之前,对金属燃气管保护套造成的损坏较小。
5 安全检查措施
5.1 起重机司机日常安全检查
每次工作之前,起重机司机必须进行安全检查,以确保起重机良好状态,需要检查的项目包括:
a) 检查工作日志,确保所有的定期检查和保养工作已完成,所有的需要修理项目已完成;
b) 检查防过卷装置、臂架角度指示器、防后倾撑杆报警以及其它安全装置;
c) 仔细检查重物承载部件:钢丝绳(起升绳、变幅绳等)、拉板、臂架、支腿、吊钩及吊具等;
d) 检查是否有缺少的螺栓、螺母、销子以及零部件的裂纹、损坏等;
e) 确保无未经许可的改造,如车身压重的增减、臂架不正确的修复等;
f) 检查燃油和液压油的泄露情况;
g) 发动机启动后,检查各个仪表的指示值是否正常;
h) 试验各操纵机构工作是否正常;
i) 检查制动装置,吊起载荷离地少许并悬停,以试验制动器的性能;
j) 是否缺少润滑油、润滑脂或防冻液;
k) 是否脏物积聚太多。
危险
为了你的利益,也为了其他人的利益,请每天对起重机进行日常安全检查, 并且要熟悉自己工作时可能带来的各种危险。
5.2 起重作业前的安全检查
作业前须对起重机作业安全状况进行的全面检查,包括:
a) 地面是否有足够的承受负载能力;
b) 整车是否与斜坡或地沟有足够的安全距离;
c) 起重机位置是否水平;
d) 核实起重机运动时不会与空中电线相碰;
e) 在工作区域范围内,是否有妨碍起重机作业的障碍物。
注意
起重作业属于危险作业范畴,作业前及作业期间须对起重机作业状况保持高度警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5-11 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lol:lol:lol:lo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5-15 12:03 | 显示全部楼层
66666666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工程机械与起重机BBS ( 沪ICP备18017989号 )

GMT+8, 2024-4-19 13:29 , Processed in 1.25235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