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机械与起重机BBS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搜索
查看: 685|回复: 0

中联重科:在“一带一路”上掘出新蓝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9-8 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2008年收购工程机械巨头意大利CIFA,到2016年在白俄罗斯组建ZOOMLION-MAZ合资公司,工程机械湘军中联重科“远征”海外,硕果累累,“一带一路”上更是彰显大企风采。
  从白俄罗斯到印度尼西亚,从巴基斯坦到意大利,中联重科在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销售和服务平台,在40多个国家建有分公司。乘着“一带一路”东风,中联重科正跨越重洋,“掘”出一片新蓝海。
  湘企不怕远征难,中联重科在路上。
  数说
  海外收入比重加码
  中联重科的海外扩张之路,可以追溯到2001年收购英国保路捷公司。
  中联重科副总裁孙昌军说,2008年收购混凝土机械制造巨头意大利CIFA公司,中联重科真正在国际上声名鹊起。
  显然,中联重科并购CIFA只是起点。
  前不久,加速全球布局并大力发展环境、农机产业的中联重科再度远征海外,收购意大利纳都勒公司,全面跨入全球环境产业。
  截至目前,中联重科已在巴西等地建立了海外生产基地,在80多个国家建立了销售和服务平台,在40多个国家建有分公司,形成了完善的跨国运营体系。
  数据显示,2014年,中联重科海外业务增长位列全行业第一,2014年境外营收28.95亿元,占总营收比重达11.2%,而2015年,这一比重扩大到12.31%。
  布点
  紧跟“一带一路”全球配置资源
  紧随国家战略积极“走出去”的中联重科,在“一带一路”主要国家网络布局日趋完善。
  孙昌军介绍说,如今中联重科聚焦新兴市场,将泛太、非洲、中亚、中东南亚、欧洲列入当前重点聚焦突破区域。
  2015年,中联重科在“一带一路”上入驻了中白工业园,并成立泰国子公司,巴基斯坦子公司也正在筹建中,通过系列网点建设和当地政策支持,为“一带一路”沿线业务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最近的收获莫过于今年8月,与白俄罗斯工业支柱企业MAZ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正式成立中联重科-MAZ合资公司。
  在签约仪式上,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更是称赞中联重科中白工业园项目“见证了中国速度和中国决心”。
  借力
  借“船”与“组团”出海
  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沿线的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多个国家,基础设施方兴未艾,中联重科也正与中建、中国铁建[0.75% 资金 研报]等大型中字号公司合作,“抱团出海”参与项目建设,中联重科通过本地化公司,为企业提供全套配套服务,而这合作共赢,相得益彰。
  孙昌军说,“中联重科的发展靠两手,一是自我发展,二是国内或海外并购。”
  中联重科成功收购CIFA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写入哈佛教材的收购案例。
  “借力”,一直是中联重科远征胜利的法宝之一。而这与红军长征中“依靠群众”的智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融合
  本土化与国际化双赢
  中国企业国际化成功案例告诉我们,当地产业需求、消费偏好、法律法规等因素,都有可能成为决定中国企业“走出去”成败的关键。
  而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中联重科应对这些问题似乎游刃有余。
  2008年完成收购CIFA的交割后,国际金融危机扑面而来,欧洲受危机影响尤为明显,而CIFA则因为与中联重科的结合反而获得新生。
  CIFA CEO曾表示,中联重科扭转了其传统市场因金融危机萎缩而带来的被动局面。
  中联重科收购CIFA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为其融入了当地文化,做当地企业,没有裁掉一名员工,没有更换管理团队。这也让意大利人改变了对中国企业的看法——中联重科不是去新建“唐人街”的,而是让罗马大道更加舒畅、和谐。
  而在印度合资建厂时,与中联重科合作的印度EM公司执行总裁TUSHAR说,“中国公司来印度,会遇到很多启动问题。”然而今天,中联重科印度合资工厂的发展日新月异。中联重科副总裁黄群称,背后的根源是中联重科坚持了董事长詹纯新的“包容、共享、责任、规则、共舞”国际化原则。
  战事纪
  走出去,输出优势产能
  1994年新年刚过,已售出的10台混凝土泵车出现故障,詹纯新立即作出“补回客户损失、全面停产”的决定。“不把有缺陷的产品推向市场,对待自己必须‘零容忍’。”
  如今,由于产能过剩,工程机械行业日子并不好过。借助“一带一路”,企业走出国门。孙昌军再三强调,“去产能”并不是把质量不好的产品输送出去,而是把目前在国内消化不了,但品质与服务最优的产品送到有需要的地方。
  与红军长征推陈出新一样,“这相当于中国企业带给世界的礼物,去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化发展。”孙昌军如是表示。
  沉下来,走进去
  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印度是“兵家”必争市场。
  2012年,中联重科计划落子印度。虽然其一开始并不看好印度市场,但并没放弃,而是坚持“顾全大局、不折不挠”的长征初心。
  早在2007年,中联重科副总裁、时任建筑起重机械公司总经理黄群第一次去印度,就险些被这里的环境“搞崩溃”:新德里机场到市区只有一条高速公路,“200多公里跑了六七个小时。”
  通过与当地市场的“亲密”接触,黄群看到的是印度工程机械市场的广阔前景。沉下来,走进去,中联重科终于下定决心在印度建厂。
  将帅说
  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曾说:中国工程机械只有走出去,才能成为世界级的企业。
  而今,中联重科早已成为中国内陆企业走出国门的标杆。詹纯新曾用“全球为我所用 我为全球制造”这句话,概括了中联领舞全球之要诀。
  而且他一直在强调,中国企业要开拓海外市场,就要遵循国际规则、融入当地文化,做当地的企业。“企业越本土化,就会越国际化,而这一过程考量的是我们融入世界的心态和姿态,‘包容、共享、责任、规则和共舞’是我们需掌握的五个关键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工程机械与起重机BBS ( 沪ICP备18017989号 )

GMT+8, 2024-4-26 08:48 , Processed in 1.26539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