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机械与起重机BBS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搜索
查看: 646|回复: 0

吊车“事故杀手”TOP10,哪个你最怕中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8-7 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吊车的安全事故每年每月每周甚至每天都有发生,有时可能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所以,老司机列出一个“吊车事故杀手TOP10”,希望大家能对这些吊装事故原因引起重视!

1. 超  载   

超载是目前吊车行业“最常见”的违规操作,也是引发翻车的高危因素。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对所吊物品的重量估计不清,或对安全问题不够重视而超载起吊,使起重机失去平衡而翻车。

11.jpg

前方超载

11b.gif

后方超载

2.  支    腿      

长期以来,吊车支腿下陷事故频繁发生。

这类事故的根本原因是:支腿接触的地面软硬不一,造成支腿不均匀下陷。常见的容易造成支腿下陷的地面有:回填土、碎石地、泥地、地形边缘、排水渠等空心场地,甚至水泥地也会常有下陷情况发生。

12.jpg

预防支腿下陷的主要实施如下:
支腿必需支承在平坦而坚实的地面上,一般应使用枕木、钢板。
支腿不能支承在挖方地基附近,防止滑坡。
支腿不能支承在各种埋设物(地下管道,地下工程的出入口处)上,防止塌陷。

3. 回 转 过 快

吊车在起吊物品之初,一般不会翻车,翻车常发生在回转过程中。这是因为回转会产生离心力,回转越快,离心力越大且方向倾斜,效果等同于超载+歪拉斜吊,十分危险。因此,各位吊友要注意回转速度不应过快。

13.jpg

图为:某厂内试车时,客户回转过快,砝码拉翻吊车

4. 变幅、伸缩臂操作程序错误

在起吊过程中,如果操作伸臂或趴臂,就会容易发生翻车。因为趴臂和伸臂,都是在给吊车增加负重,是在作“加法”,如果在此之前吊车已经满负荷,继续作“加法”则可能瞬间超载翻车。

14.jpg

5. 超 速 转 弯

由于吊车重心比一般汽车重心高,若转弯行驶速度太高,也会发生翻车。

15.jpg

6. 转盘链接螺栓断裂

例如,某年在某建筑工地,发生一起汽车式起重机翻车事故把一名挂钩工人砸死,检查事故原因是转盘连接螺栓连接连续被切断,造成上车翻倒事故。因此连续螺栓必需安全可靠,保证满足强度要求。

16.jpg

7. 吊车折臂事故

“折臂”事故多是由于起重臂小幅度仰角过大,再加上惯性的作用,使起重臂折臂。起升绳超卷扬或变幅机构超过行程都可能向后折臂。吊臂与建筑物相撞也是发生折臂事故的原因之一。

17.jpg

防止折臂应注意的安全事项如下;

1)小幅度时,要注意防止起重机后折臂,特别是满负荷松钩,首先把物品放在地上,然后放些钢丝绳再松钩,不准突然松钩。

2)当起吊体积大的物品时,要注意物品与起重臂相碰撞,要留一定的余量。同时,要防止物品摆动与起重臂相碰。

3) 防止起重臂与建筑物相碰。在建筑工地作业的起重机要特别注意起重臂的活动范围,防止起重机变幅或回转时与建筑物相撞,避免顺坏起重臂及建筑物。


此外,还要注意起重臂销轴、变幅绳的滑轮的检查。曾发生过起重臂销轴被切断的事故。


8. 斜吊引起的事故

《起重安全管理规程》指出:“禁止斜吊。禁止吊拔埋在地下或凝结在地面、设备上的东西。”

斜吊相当于在起重臂端作用一个水平力,增加了倾翻力矩,同时也使钢丝绳拉力增加。因此应禁止“歪拉协斜拽”。

18.jpg

9. 吊车触电事故

19.jpg

防止起重机触电事故的安全注意事项是:

1) 起重机工作时,起重臂、钢丝绳、吊具以及吊物,与输电线的最小距离不应小于规定值。

2) 起吊时,捆绑挂钩完毕,不应用手扶持吊物,或牵拉钢丝绳,一防在触电时被伤害。

3)从一个工地转到另一工地时,起重臂应放平,不准伸出仰起吊臂行走,更不能有人手牵钢丝绳行走,防止触电伤害。

4)在野外空旷场地作业时,遇有雷雨应将起吊臂收回放平,防止雷击。

绝大多数事故是由于对安全注意不够违章作业造成的,为搞好安全生产,必须提高对安全生产的认识,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10. 自 燃 事 故

20.jpg

吊车发生自燃事故,大概率是吊车线路老化引起的。当然,也有其他原因,例如刹车温度过高、平台上杂物堵住排气口、车上有易燃物、机械摩擦等等。吊车自燃没有预兆,因此吊友们应给吊车配好灭火器,在火势未起时及时扑灭,同时也要注意定时检修老款吊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工程机械与起重机BBS ( 沪ICP备18017989号 )

GMT+8, 2024-4-20 15:46 , Processed in 1.28007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