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一衣带水的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
布拉戈维申斯克,一个非常拗口、非常难记的名字。尽管她和我们国家的黑龙江省黑河市只是一江之隔,江面宽度最窄处仅有750米,白天可闻鸡犬之声,夜晚可见灯火辉映,乘船不到半个小时就可以相互到达对方的国土,但是要想让我一下子叫上这个城市的名字,真的是相当困难,就连两三天就会来回跑一趟的导游也懒得费事,只是简略地把她称为“布市”。简单倒是简单了,也确实好记了,但是总觉得缺少了一点感情的色彩,听上去怎么也不如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城市的名字来得亲切。不管如何,布拉戈维申斯克作为俄罗斯阿莫尔州的首府,以及俄罗斯远东第三大城市,仍然是中俄边境上行政规格最高的一座城市和重要的口岸。 布拉戈维申斯克最初给我的印象并不算好。过海关后出门等待同事办手续,看到地上并不干净,到处都是痰迹。所住的友谊宾馆据说是这座城市条件较好的,还是三星级,但和国内的比起来,差距可不小。房间不大,两张如行军床一样的钢丝折叠床,躺上去整个身子便被深陷下去,一翻身就吱呀乱响。没有被子,只有一条草绿色毯子。没有开水,想喝就找服务员,她们会给你烧。墙上的壁纸好像是十多年前贴上去的,浴缸是用钢架支起来的,没有下水道,洗澡时要是把水溅到地上,一定得立即擦掉,否则渗到楼下会被罚款。整个宾馆的环境完全可以把你带回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的七十年代。
尽管如此,在俄罗斯风格的建筑中穿梭,处处可以看到列宁的雕像、满街的俄罗斯少女和标准的异国风情,还是使我心情舒畅,兴致颇高,毕竟也是来到了异国他乡。 也许是俄罗斯复苏的经济还没有波及遥远的远东,这儿的市民还没有享受到改革的果实。早上起床出来遛弯,便被好几个做买卖的中年人挡住,他们用几句简单的中文推销低档的纪念品。说低档是因为这些纪念品大多数是自己制作的。比如把苏联时期的卢布硬币粘到“三五牌”香烟外包装做成的硬纸板上,外面贴上透明纸,就成了纪念品,看上去非常粗糙。当我们坐车去市中心参观时,他们竟然好像知道我们的行程,一直跟着我们,颇有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架势。我问其中一位,家庭收入如何,他对我说,过去的工作类似摄影记者,爱人是医生,二人每月的收入相当于三千多元人民币。在那儿,警察和医生的收入并不高,因为这些职业属于社会福利的范畴。谈到最后,几乎每一位卖纪念品的都会操着不熟练的汉语说:“前苏联,发财了;俄罗斯,没钱了。”我还参观了一个别墅区。虽然在远处看,成片的小洋房非常漂亮,但近看就觉得非常破旧,甚至荒芜。二层小楼面积不大,家具都是多年以前的,有点破烂不堪。我想这些都是暂时的,俄罗斯在近几年的改革中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相信不久的将来,这座城市的经济就会有所好转。 在这儿,较富裕的群体除了政府公务员外,大概就属商人了。近几年,布市和黑河市的边贸有很大的进展,两市的经济和城建都有巨大的发展。现在,不论是中方还是俄方,每天都有不少人跨过黑龙江做买卖。布拉戈维申斯克市街头奔驰着的轿车多是伏尔加和拉达,也有不少日本产的尼桑、本田和丰田,但大都是二手车。偶尔看到几台沙漠王和海狮,竟然都是中国人开的。商场里面的商品算不上丰富,但摆放整齐,井井有条。除了有不少中国商品外,也有不少国际名牌时装和日本家电,但这些商品价格昂贵,一般市民很难买得起。
现在的布拉戈维申斯克只有30多万人口,近几年更是呈负增长。尽管政府鼓励人民多生孩子,还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据说要把法定婚龄从18岁改为16岁,但布市的人口和俄罗斯的人口一样,仍然是持续下降,“英雄母亲”的称号早已成为历史。俄罗斯男女比例失调,大街上、校园里常常可以看到一个俊男身边围着三两个女孩的现象。那些上小学的孩子们最惹人喜爱,放学回家的路上碰到中国游客都会用汉语问好。但当邀请他们一起照相时,总有一些小男孩伸手要钱,“money,money”地叫个不停。有的得到了钱后仍不罢休,还要香烟和口香糖。上班期间,街上行人很少,只有下班高峰时才会看到来去匆匆的行人。 人们都说,俄罗斯姑娘漂亮,虽然在布市只住了一晚,虽然只转了几条街,但深感此言不虚。不论在街头、商店、餐馆,还是在影剧院、公共汽车站,我拍到的姑娘个个身材修长、肤色细腻、风姿绰约,楚楚动人,再配上不断飘动的金发、银发、棕发、褐发,真可谓风情万种,各显风骚。
布拉戈维申斯克的黄昏最动情。天色将暗,三五成群的青年男女们渐渐向江边涌来,当然,他们并不仅仅是来散步,还是为了来喝酒和聊天。早就知道嗜酒是俄罗斯人的天性,没想到在这个距首都7000多公里的边远城市,这种嗜好丝毫未减。看到那三位兜里装着、双手拎着酒瓶的男青年快速行走在江边上的样子,我真的不知道这种嗜好和交友方式好耶非耶?
布拉戈维申斯克的夜晚来得早。下午五点半,所有的商店都关了门,大街上冷冷清清,入夜以后,宽敞笔直的街道更是空空荡荡,没有灯红酒绿,没有霓虹闪烁,整个城市提前进入了梦乡。 布拉戈维申斯克离黑河很近,但曾经感觉很远。早年,黑龙江曾是中国的内江,这片土地也是属于中国,名叫“海兰泡”,1858年5月28日签订的中俄《瑷珲条约》把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领土,割让给了沙皇俄国。同时,还规定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为中俄共管。两年后,俄国取消了共管,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又落入沙俄之手。恩格斯比喻为“大小等于法、德两国面积的领土和多瑙河一样长的河流”就这样成了外国的土地。1900年,这里还发生了江东六十四屯惨案,沙俄将住在海兰泡的6000侨民驱赶到黑龙江边,用洋枪洋炮对准那些手无寸铁的平民。黑龙江水被血染成了红色。近几十年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两个国家、两座城市没有往来,各自的发展也异常缓慢,几乎到了停滞的状态。如今,随着两国关系的解冻,两个城市的交往也日渐频繁,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各方面都有了迅猛发展,两地百姓也受益多多。相信这两个一衣带水的城市,一定会像兄弟一样世世代代友好下去,因为时代需要这样,国家需要这样,人民需要这样! 原载《山东画报》 图·文=中庸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