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机械与起重机BBS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搜索
查看: 1627|回复: 14

今天无意间看到的!大家看看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3 16: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标题:中联重科与三一重工的同城恩怨

2009年05月31日 11:00企业家天地

在长沙,中联重科[19.87 1.07%]与三一重工[25.37 1.48%]就如一对德比兄弟,两家公司隔湘江而望,市场你争我夺、舆论口诛笔伐乃至人才互相流动,都是见怪不怪

文/本刊记者 叶楠

同一座城市,同一个行业,同一个时代。

不同的企业,不同的企业家,不同的风格。

同城恩怨的故事有很多版本,蒙牛与伊利,海尔与海信,华为与中兴,雅戈尔[11.24 1.35%]与杉杉,当然,还有三一重工与中联重科。

三一和中联是长沙的工业灵魂,产业需要集群效应,同一地域出现两家,甚至数家体量庞大的竞争对手并不奇怪,三一重工与中联重科近20年的角逐,几乎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成长史与变革史,而他们在关键时刻的关键选择,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代工业企业家的密码。

来处

长沙城。1992年。

涟源人梁稳根对长沙并不陌生,不过这一次,他带来了几乎全部身家。三一的前身涟源焊接材料厂当时每年已经有过亿收入,梁稳根在核心团队会议上提出要“双进”:必须进入大城市——长沙、必须进入大行业——工程机械。这一意见引起激烈争论,大家觉得工程机械是个夕阳产业,而且国内只有国企在做,自己对技术和市场几乎一无所知,还如不进入热门的电子、饮料、日用消费品行业。

“我们就是要进入国企林立的地方。”梁稳根说,他认为那里恰恰竞争不充分,民企优势强,而且既然进口替代性强,说明利润丰厚。

同一年,詹纯新也走到了十字路口。

大学毕业后,詹纯新分配到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一呆就是12年,他的人生轨迹似乎已经确定,那就是随着岁月流逝,逐渐积累资历。但有一天,领导突然把他叫去,希望他出任副院长。这个副院长不好当,他主管科研和产业。换句话说,这个职位是要创收的。

詹与同事创办了中联重科的前身——中联建设机械产业公司,开始制造混凝土设备,“做不好,没有回头路可走,我这个副院长也当不成了。“

一个草根出身,一个系出名门,但是梁稳根和詹纯新都需要经过白手起家的痛苦历练。现实令梁稳根的梦想很快受挫,他卡在技术瓶颈上,三一曾把生产出的六台设备卖给了某省公安厅的一个工地,结果给对方造成很大麻烦,维修人员都不敢过去,怕客户打人。詹纯新这个副院长,只能领着7、8个人,在一间200平方米的“小作坊”,靠扳手、螺丝刀、锉床,敲敲打打。他的早期产品也出现过质量问题,不得不暂停生产,召回已售出设备。

他们产品都定位在混凝土机械,当时建筑工地遍地开花,但跨国公司长驱直入,市场主要集中在德国大象等少数几家公司手中,梁稳根和詹纯新有共同的对手,他们都选择了自主研发的道路。西方国家的混凝土机械技术并不完全符合中国需要,欧、美、日的建筑高峰期已过,外资技术适合本土,也就是小工程,多层建筑,但中国的楼越盖越高,采用进口技术的设备排量小,另外压力低,打不高,再加之外资普遍欠缺售后服务,中国客户非常不满意。

通过攻击对手的软肋,三一与中联的市场地位由此确定,两家公司年均增长速度都超过60%,外资节节败退。然而,他们命运方程式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已经在1992年成立的那一刻写成。

路径

同一条路,它们选择了不同的走法。

三一孤身前行,强调自主研发,滚动发展。 “三一不去并购,不做房地产,是因为我害怕触犯‘王法’,那将使三一的事业不能继续。”梁稳根曾说。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曾力主三一进行产业并购。2004年,他甚至辞去三一重工总裁的职务,组建了一个几十个人的战略并购部,从事战略并购和战略联盟,总部设在上海金茂大厦。尤其把东北地区作为并购的重点。“按照我的想法,行业内的国有企业都可以收购。”向文波说,但并购之路走得并不顺利,梁稳根也在关键时刻定鸣金收兵。“我们深入下去发现,很多企业改制的决心并不大,各方面的利益很难把握。”梁稳根说,“房地产和并购与政府的关联度太大,市场化程度低,完全按照市场规则交易是实现不了的,但三一不愿意做灰色交易。”他认为作为民营企业,这不是三一所能驾驭的力量。

并购则是中联重科的主旋律。詹纯新每年要看很多企业,他将之冠为“核裂变”战略。“随着我的产业做大了以后,需要另外一个个产业了,因为这一部分也是属于我的一个商业链,有并购机会了当然就水到渠成了。”迄今中联重科已完成了不下十次并购,其中既有英国保路捷这样的国际公司,也有湖南机床厂、陕西新黄工机械有限责任公司这样的地方国有企业。

最引人瞩目的动作在2008年9月,中联重科与弘毅投资、高盛和曼达林基金组成的财团,以2.71欧元的代价全额收购意大利全球知名的混凝土机械装备制造商CIFA的股份,为此中联重科不惜让自己财务报表更加沉重。

向其他公司出让股权似乎是三一不可逾越的底线,卡特彼勒等数家跨国公司都曾希望与三一进行股权合作,但得到的均是客气而毫无余地的拒绝。中联重科则在2005年4月引入PE联想弘毅投资,弘毅进入后帮助企业完成改制,并重组了董事会,得到资本市场认可。

2000年,中联重科登陆深圳证券交易所,3年后,三一重工也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他们并非是两条平行的直线,也开始向彼此的方向靠拢。

三一似乎有意重提并购,向文波曾在2009年人大会上鼓吹海外并购,认为金融危机给国内企业海外并购提供了绝佳的机遇,如果国家能在资金信贷等方面上支持有实力的装备制造企业进行海外并购,对提升整个装备制造业水平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据说这番话还受到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的质疑:“你对自己的管理能力有把握吗?分析过双方的文化差异了吗?了解当地的工会劳资关系吗?如果不能知己知彼,这种信心会让我害怕。”

而中联重科则走过一条漫漫改制路,增加了更多民营色彩。1999年中联重科改制为由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控股的股份制企业,在长达数年的改制过程中,中联重科及大股东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曾被赋予太多的想象空间。詹纯新先退后进整合资源,中联管理层终于将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30%股权收入囊中。

性格

三一是个富有攻击性的企业,湖南人的蛮霸气在它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引起外界最大关注与争议莫过于三一强势介入凯雷徐工并购案。2005年10月,凯雷从竞购徐工的30多家国内外企业中胜出,宣布将出资20.69亿元人民币等额的美元购买徐工机械82.11%的股权,另有对赌方案,最终合资公司凯雷徐工拥有徐工机械85%的股权。然而因向文波在自己博客上接连发表的题为《凯雷收购徐工是一桩违法交易》、《非实质性条款为贱卖国资提供通道》、《徐工为何要可以粉饰并购案》等几十篇文章,此交易因面临巨大舆论压力被叫停。

向文波是三一“第一嘴”,而梁稳根给外界的形象则低调内敛,曾有人以为梁的气质与企业气质存在巨大反差。然而,向文波所言可能也正是梁稳根心中所想,后者只是没有站到前台。在接受国内某杂志采访时,梁稳根曾首次评价徐工事件,让人感觉他不仅仅是局外人。

“徐工这件事,即使给三一带来任何损失,我们也不后悔,这是民族利益。当时我和向总一起散步聊天,私下里说的就是这个话。我们并不幼稚,相反我们知道可能有比想象中更凶猛、更大的黑幕在里面,也许有更高级别的人在参与,我们会得罪某个人。我们想到了,但是必须写(指向文波的博客上几十篇言辞激烈,质疑徐工贱卖的文章)。如果中国头号的工程机械企业只卖20亿,那整个行业的企业全卖掉才多少钱?对于徐工我们的想法是,上策,是我们收,我们最早出价低,是因为收购的资产中还包括大量不良资产;中策,外资收,有利于抵消行业内恶性竞争;下策,徐工不改制。但后来,我们就是要阻止。我们在行业内,我们知情,我们能不说吗?”

崛起过程中,三一的混凝土拖泵和泵车曾采用高价格、高利润、高赊销的方式作为营销手段,令竞争对手又怕又恨,最不能让对手,特别是国有企业接受的一种方式是,“它不择手段地挖人”。“三一的履带起重机、煤炭掘进机为什么起来得这么快,还不是因为它出高薪挖走了别人的核心团队。”数家同行都有惨被三一“挖角”的经历,辽宁抚顺挖掘机厂的整个团队都曾投奔到三一。

“三一是个‘新闻企业’”。向文波曾说,三一擅长制造事件,从股权分置改革的“第一枪”到最近金融风暴中的“一元年薪”,近年来商业史的重大时刻,往往都有三一的声音。

中联是个绵里藏针的企业。詹纯新并非没有霸气的一面,但他的知识份子气质和国企出身给中联打上了更明显的烙印。

詹头脑清晰,思维缜密,善于表达,然而在并购意大利CIFA公司之前,他和中联重科[19.87 1.07%]都很少在媒体上出现。他为人礼数周到,对各种关系都用心经营,又善于保持距离,这是中联重科能够有惊无险走过MBO之路的关键。他也带有技术派的习惯,非常理性,追求完美主义者,容不得一丝一毫的闪失,几乎不允许自己和员工发生一点差错。他往往迫不及待地向员工灌输自己的价值观,数年前,中联重科不足千人时,詹曾提出一个拗口的口号“对对中联负责任的员工负责任”,为了传达这个观念,在一个可容纳300人左右的礼堂里,他把全厂员工分三拨,轮流讲演,每次三个多小时。

强悍如梁稳根,董事会开会,与他一同创业的兄弟们也可以对他拍桌子,每个人都能提不同意见,冷静如詹纯新,在成功上市之后也曾控制不住情绪,把自己关在房里号啕大哭。旁观者对他们的刻画与描绘都只是一个侧面。

一山能容二虎,但让二虎之间没有争斗却不可能。两家公司隔湘江而望,市场你争我夺、舆论口诛笔伐乃至人才互相流动,都是见怪不怪。

比较轰动的是“短信门”事件,2007年8月,中联重科的一台泵车由于违反操作规程,发生泵架断裂。据说“某竞争对手”大肆通过短信传播这一消息 , 时间、地点、单位、影响写的非常明确,攻击性极强。中联重科认为该竞争对手就是三一重工[25.37 1.48%],在9月21号还曾以公函形式致电三一,三一则保持沉默。

“短信门”还只是段位比较低的对峙,在CIFA项目上,双方曾再次正面相遇,据说三一重工对CIFA的企业估值高过中联重科,中联重科则暗示其蓄意抬高价格。收购完成后,詹纯新不点名的公开说,“ 为什么有人价格比我们高得多,但还是我们做成了。这不是价格问题,是一种宽容,一种大气。”

技术上双方也是互相较劲,2008年12月,两家企业在一个月的时间里相继打破世界纪录, 中联重科刚把了超高性能混凝土送上411米高的作业平台,三一重工自主研制的世界最长72米臂架混凝土输送泵车也成功下线。

目前以资产盘子和销售额论,三一重工领先于中联重科,但他们也同时宣布,将在未来4至7年的时间里,实现年销售收入过1000亿元、跻身世界工程机械产业10强的目标。

关于这对“同城恩怨”的最善意预测,也许他们会成为麦当劳与肯德基,在竞争中找到基业长青的基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3 17:32 | 显示全部楼层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3 17:56 | 显示全部楼层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3 18:14 | 显示全部楼层
: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3 19:08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能给我们带来真正的好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3 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也来了解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3 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shutu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3 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只有竞争才有进步,譬如德国的利勃海尔和德马格,其实和国内企业情况相似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4 00:0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是这样认为的,期待2个企业能够真正的发展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4 08:41 | 显示全部楼层
采取正当竞争,提高国企在世界上的竞争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4 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5 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标题:中联重科与三一重工的同城恩怨

2009年05月31日 11:00企业家天地

在长沙,中联重科[19.87 1.07%]与三一重工[25.37 1.48%]就如一对德比兄弟,两家公司隔湘江而望,市场你争我夺、舆论口诛笔伐乃至人才互 ...
yanyong185517 发表于 2009-6-3 16:05 [url=http://www.cranebbs.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http://www.cranebbs.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ur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5 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lovelines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8 14:53 | 显示全部楼层
:victor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8 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victor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工程机械与起重机BBS ( 沪ICP备18017989号 )

GMT+8, 2024-5-1 18:12 , Processed in 1.29929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