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准备工作完成后,项目组在今年9月去天津进行封闭开发,那是他们第一次从办公室写代码,到工地上开挖掘机。
“在施工现场调试机械,跟你坐在大楼里写代码,是完全不一样的两种感受。后者还停留在技术层面,而前者是实操,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硬件和软件上的问题,还是非常不一样的。”程新景说道。
场地鸟瞰图 |
而老高从业17年后对挖掘机的认知,也即将变得“很不一样”。
团队初来乍到,在挖掘机师傅的场地上做调试,老高感到十分新奇,常常过来凑热闹,“你们这个遥控的还不错”。
“无人挖掘机和遥控挖掘机是完全不一样的”,徐昊向我们解释到,“举个简单的例子就能明白:按照一人开一台挖掘机来讲,遥控的还是一人只能开一台,但无人的挖掘机一个人可以开十台”。
百度首创的无人挖掘技术方案,是世界上首套基于 AI 视觉技术开发的低成本、可量产、适用工程挖掘装备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只需通过简单的改装,在工程机械装备上部署环境感知和自动控制系统,设备就能实现自主行驶和作业,大铲子上下翻飞,挖土运土一气呵成。
据介绍,在工程项目当中应用百度的无人挖掘技术方案,可以实现少人化或无人化的全天候智能施工。施工效率能提升15%,人力成本能降低40%,实现收入提升50%以上。百度研发的无人挖掘机,不仅真正意义上解放了人力,还极大程度地提升了施工的效率和效益。
百度无人自主挖掘机 |
而这一切成功的背后,是所有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付出。
测试工地的环境十分恶劣。因为要随时调试挖掘机,团队成员们就住在泥巴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晴天的时候风沙大,雨天的时候就变成一个个泥坑。室外没有树木遮阴,原本白白瘦瘦的成员们回北京后都黑了好几个度。
团队成员在测试工地上 |
而室内的情况也没有好到哪里去。工地没有正规的洗手间,日常用水也不是自来水,而是从地底下抽上来的水。刚去的时候,屋子里爬满了苍蝇,还有一股很神奇的味道。
但即便在这样的环境下,团队成员们仍然不断推进着项目的进度,哪怕是最娇小的女生也在工地上开起了挖掘机。
杨雅珏在开挖掘机 |
在这里,正常办公也成为一个难题。“刚开始的时候,工地上没有桌子椅子,我们只好把电脑搁在废弃的轮胎上,把键盘放在土地上,鼠标就随便找一个纸板凑合。”卢飞翔回想起当时的场景,觉得有些搞笑。
团队成员在工地上办公 |
“上网也是一个问题。刚去的时候,工地是没有网的。但对于我们来说,查资料、远程调试等,都需要网络。后来我们干脆自己搭建了一个网络,包括远程控制平台等。”
虽然困难重重,但幸好,工地上还有一群善良而可爱的人们倾囊相助。
工地地处郊区,附近没有餐馆和饭店,交通还很不方便。用手机叫车一般是叫不到的,团队如果想外出吃饭,会耽误很长时间。工地里的师傅们见状,主动给大家做大锅饭吃。
除了照顾团队成员们的日常起居,挖掘机师傅们还慢慢投入到“研发”工作中来。“刚开始研发的时候老高都是看着我们干,后来有了兴趣,就加入我们一起干,简直成了‘全职’。”说到这里,杨雅钰的脸上浮现出感恩的笑意。
师傅在帮忙安装传感器 |
“他们会从自己的角度给我们一些建议,以及机器在测试中遇到问题时,他们自己平时会如何处理。比如,在设计挖掘机的挖土动作时,师傅们会亲自示范一遍,或者告诉我们这个情况应该怎么挖,我们再去修改。这样就能让机器挖得越来越像人。”
徐昊与加工师傅一起讨论方案 |
“连工地上的狗子都帮我们测试!”卢飞翔补充道。工地里有一条警犬,从小就被训练看管挖掘机,只要挖掘机动起来就会兴奋得汪汪叫。有时候团队在远处运营程序,看不清挖掘机是否在运行,这时只要听到狗叫,就知道机器在工作了。
“它叫大黑,现在已经是我们的‘前线特派员’了。为了和它搞好关系,我们每天都会从宾馆带两个鸡蛋喂它“。
工地上的“警犬”大黑 |
在天津的这两个月,工地上的每个人都和团队成了好朋友。老高曾经凌晨两点还在四处张罗,帮团队修轮胎;改装师傅6天没洗澡,通宵加班,只为帮助团队在工期前完成车辆改装;师傅们想尽办法联络一切人脉,帮助无人挖掘机顺利上线。
杨睿刚、卢飞翔、徐昊和老高在场地调试 |
团队成员们对我们说:“项目做完后非常舍不得,已经和师傅们建立起了革命友谊。直到现在,我们也还经常在微信上问候和感谢他们。老高还出镜并出席了今年11月的百度世界大会,他非常开心。”
世界上第一台无人自主挖掘机的诞生,少不了项目组每位成员、工地上每个师傅的参与和付出。
从左至右:卢飞翔、程新景、杨睿刚、杨雅珏、徐昊 |
从左至右:徐昊、卢飞翔、邓卓 |
暖融融的善意和沉甸甸的心血,将被永远铭记。
在项目前期调研时,我们曾问过老高,开挖掘机最痛苦的事情是什么?这位传统挖掘机的老师傅沉思了一会儿,说是
“孤独”。挖掘机一开就是一天,驾驶位只容得下一人,没人聊天,没法消遣。
而如今,作为参与“研发”无人挖掘机的一员,老高赞不绝口:“我在这行已经干了十七年了,还真没见过这样的挖掘机,不用人就把活给干了。”
“一个工地有时候就我一人会开挖掘机,我一走整个工地就会停工,这些家伙就不一样了,我要是有事走开,工地自己也能运转。这机器自己能知道哪里需要挖土,就自己开到哪里挖,卸土也不用管。而且人会打盹,会上厕所、偷懒,但是机器不会。这些家伙还真不赖。”
让挖掘机自主作业有多简单?只要四步:一飞、一走、一挖、一送。复杂的工地现场一下子成为精密的工厂流水线,无人操作触手可及。
一飞 放飞无人机
放飞无人机无疑是吹响这次自主作业的“冲锋号”。无人机能够捕捉到工地的整体环境状态信息,并将信息发送至自动控制系统。
一走 施工场地自动驾驶
接收到无人机的环境信息后,自控系统就可以据此构建出全局地图,自动识别出作业目标如“小沙堆“的位置,并将作业指令发送给挖掘机和运载车。之后,挖掘机和运载车即可在全局地图里规划出自主运动轨迹,借助机上搭载的多目视觉感知系统,就能实现在工地里的自动驾驶了。
一挖 工作目标精准三维重建
到了“工位”,挖掘机立马干活。但是这一铲子挖了多少?小沙堆成什么样了?下一铲怎么铲?这些问题,都有办法。机体上的多目视觉感知系统会实时对“小沙堆”展开高精度的三维扫描和建模,根据多项指标,输出效益最好、最漂亮的挖臂动作。
一送 挖掘机运载车协同作业
待运载车识别到满负载之后,将会自动开到目的地“卸货”然后再返回。运载车返回位置,挖掘机即再次开工。如此往返,直到任务完成。
至此,一次挖掘机自主作业就顺利完成了!
AI 技术和工地场景的结合,仅仅花了4个月的时间,便诞下了无人挖掘机这第一个 baby。而在从前,想要掌握开挖掘机的最基础技能,至少得花上半年光景。
这一切只是开始。目前,杨睿刚团队正在不断优化和完善设备,为无人挖掘机的落地而努力。他们还准备用 AI 技术赋能更多设备、更多工地,实现铲车、货车等的无人化,让未来的工地上所有的车都能协同起来,实现整个工地的自动化。
也希望更多“老高们”,都能脱离那个小小的单人控制室,投入到更广阔的天地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