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机械与起重机BBS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搜索
查看: 6757|回复: 64

从国内履带起重机发展状况说开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28 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目前席卷全国的履带起重机热潮高烧未退,新增加了十几家生产厂,除了前几年上马并取得很好业绩的三一科技,中联浦沅外,比较大点的有:福田雷沃,郑州宇通等,小的公司有:沈阳三洋重工,山东奥琪,北方交通,浙江虎霸,五粮液的普什,江苏路路达,安徽柳工等,还有一些正在做但没有样机的永茂、南车时代,山推等几家。
主要特点归纳:吨位越来越大,目前从几年前的200吨、250吨、350吨、400吨、500吨、650吨、甚至900—1000吨样机都出来了,除三一、宇通、北方交通和三洋进行所谓的自主研发外,其它他公司基本上是与某大学下面的设计公司建立厂校合作关系,有些有资金实力的公司甚至巨资系列化合作开发501250吨,仅五粮液的普什计划合同成交额达4800万。正在开发的和计划开发产品有1000/1250/1350/1600吨。看上去很振奋人心,中国即将成为大吨位履带起重机大国了。几年的飞速大跃进让老牌国外履带吊公司的专家们都看不懂了。
技术来源:厂校合作国家地方都鼓励,本无可厚非,但从出来的样机情况来看,性能雷同,错误雷同。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一图多卖,外形相似,配套一致,甚至不计成本造出来的起重机无法使用,终端用户将是最大受害者,也扰乱了市场,这是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当然也有比较成功的具有很强消化能力的公司,如中联和徐重,提升了名气,也带来了一些经济效益。
  对于上述现象,我认为要从这个产品本身的特点分析比较有说服力,履带起重机是具有一定技术和安全门槛的产品,属于特种设备类,并不是随便一个门外汉能够在短期内掌握的技术,这项技术一定是建立在有大量试验数据基础上的和实际使用经验基础上一门科学,经历了70多年的发展,如今的大型履带起重机设计已经完全依赖大规模有限元分析和大量试验数据的结合,这是谁也绕不过去的门槛,具有一定技术基础水平的人是不可或缺的前提,绝对不是凭着几个人胆子大加资金实力能够做好的产品。目前从国内主要厂家和大学状况来看,工况设定不全,试验数据积累都没有过关甚至是很模糊的,没有多年的技术沉淀,包括国内多年生产履带起重机的老企业,也没有总结出一套成熟的计算办法,甚至还是在靠经验进行简单的计算,试验和有限元没有有效的进行结合甚至就是一种象征性计算。
谈不上优化和精细设计,结果就是,机器个头大,多买多卖钢板,结构上相互模仿,甚至内在的安全隐患都无法用数字来衡量,直到最后出了大事才进行不是很系统性的局部修改。
很多公司把用户当成试验品,本身就不是一个对社会负责企业应该做的事情,为了股市需要去炒作就更不应该了是一个成熟企业的明智做法。更令人疑惑的是一个公司用了一年开发出三台甚至四台中大型履带起重机并快速推向市场,我绝对不相信这样的速度开发的产品是可靠的,而且坚信这是一种不慎重不严谨而且不负责任的做法,除了COPY和没有研究基础还能说明了什么,那就是浮躁;目前,连塔机和挖掘机设计者在短短两年都变成履带起重机设计师了,令人很叫绝。
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甚至替代进口,为国家争光是很好的事业,没有人去反对,但是把不成熟的技术迅速抛向市场也最终注定会得到市场的惩罚的,履带起重机是一门计算技术和安全技术结合紧密地一门“技艺”,一台履带吊工作年限比较长,环境变化比较剧烈,与塔机和龙门吊甚至汽车吊有很大的不同,开发出一款具有真正自主知识产权基础的履带起重机也一定是很多国人的梦,至少目前梦还没有真正成为现实。 我这里呼吁同行们:潜下心来,不能浮躁,认真研究,不要急功近利,最终的强者一定是这种境界:经历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到山重冲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历程。所以我断定,经历多年市场的洗礼和不懈努力,最终能够在国内履带起重机市场站住脚的一定不会是十几家,不会超过4家,能与国外同行叫板和代表中国最高水准的国内企业最后不会超过两家甚至一家,这是五年乃至十年才能看到的结论。大家共同努力吧。

[ 本帖最后由 yujp 于 2008-11-28 16:16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28 17: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
!!!!!1市场犹如面包,面包很大,看谁能吃得了,吃得多,不是吹出来的,是吃出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28 17: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楼的对你的看法不敢雷同,中最早批量生产履带吊的厂家你都没能清楚,你所说的“除三一、宇通、北方交通和三洋进行所谓的自主研发外,其它他公司基本上是与某大学下面的设计公司建立厂校合作关系”是不对的,三一、宇通、北方交通进入其中及行业还不足4年,特别是宇通只在近2年才干起重机,可以说还没搞清其中及时怎嘛回事呢,三一从05年开始涉足履带吊,短短3年就从50吨--1000吨产品出来,你想一想,这么多的产品型号(拾几种),可以说每年要有4-5个新产品出来,本身三一就没有起重机的设计人员,靠从抚挖公司挖取得几个技术人员就能设计出如此多的产品,可信吗?仅进行相关的可靠性实验就在3年内无法完成的,朋友别被别人给忽悠了。
: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8 18: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些人所共知的真相不想说,只说05-08年的事/欢迎不同意见

原帖由 bbscrane 于 2008-11-28 17:41 发表 http://www.cranebbs.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
一楼的对你的看法不敢雷同,中最早批量生产履带吊的厂家你都没能清楚,你所说的“除三一、宇通、北方交通和三洋进行所谓的自主研发外,其它他公司基本上是与某大学下面的设计公司建立厂校合作关系”是不对的,三一、 ...

[ 本帖最后由 yujp 于 2008-11-28 18:13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lixin91985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8-11-28 18:4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28 18:45 | 显示全部楼层
谁让这个东西赚前呢,弄的有几个钱的人都想来凑凑这个热闹.当然,助推剂的力量也不可忽视,反正我们可以买到图纸,很多人以为有了图纸就万事大吉了
任何一个东西都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这样走下去,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是必然的,而且,这仅仅是开始.我想以后的问题会更多.
对于Y总“除三一、宇通、北方交通和三洋进行所谓的自主研发外,其它他公司基本上是与某大学下面的设计公司建立厂校合作关系”不敢苟同,国内现在真正“自主研发”的车恐怕也就150C 55T伸缩了吧.
中国的吊车的制造和购买在最近这几年实在是发展的太多了,快的都不正常了,我很担心我们会走日本N年以前的老路.我对中国吊车行业设计者印象最深的就是某某公司的人员拿着卷尺去量DEMAG CC**00的主臂一节有多长...(抄袭都不会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28 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说的有些严重了,可是我想这代表着绝大多数从业者的态度问题

[ 本帖最后由 east-flying 于 2008-11-28 18:49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8 18:50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自主研发"



[ 本帖最后由 yujp 于 2008-11-28 19:36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28 18: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 yujp 的帖子

呵呵 对对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28 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对这帮人不敢恭维 连最基础知识都不懂 身有感触呀

原帖由 east-flying 于 2008-11-28 18:45 发表 [url=http://www.cranebbs.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http://www.cranebbs.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url]
谁让这个东西赚前呢,弄的有几个钱的人都想来凑凑这个热闹.当然,助推剂的力量也不可忽视,反正我们可以买到图纸,很多人以为有了图纸就万事大吉了
任何一个东西都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这样走下去,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是必然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8 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行业要健康发展,必须以质量取胜,以技术求发展



[ 本帖最后由 yujp 于 2008-11-28 20:33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28 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得太好了。发现履带吊发展有点像国内的汽车业,一看轿车有市场纷纷上马生产轿车,皮卡有市场也上。现在甚至在路上见到一辆国产车都不知道是什么牌子,有些听都没听说过质量也不敢说。真不希望国产履带也要走这条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28 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发展才是硬道理

发展才是硬道理,我想中国的履带起重机不会齐步向后走的,只有脚踏实地,逐步积累,重视基础研究,重视试验数据,以产品本身为导向,再加上有责任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28 21:05 | 显示全部楼层
某高校就是大连理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8 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防止误解,更新一下

从国内履带起重机发展状况说开去
  目前席卷全国的履带起重机热潮高烧未退,新增加了十几家生产厂,除了前几年上马并取得很好业绩的三一科技,中联浦沅外,比较大点的有:福田雷沃,郑州宇通等,小的公司有:沈阳三洋重工,山东奥琪,北方交通,浙江虎霸,五粮液的普什,江苏路路达,安徽柳工等,还有一些正在做但没有样机的永茂、南车时代,山推等几家。
主要特点归纳:吨位越来越大,目前从几年前的200吨、250吨、350吨、400吨、500吨、650吨、甚至900—1000吨样机都出来了,除三一、宇通、北方交通和三洋进行所谓的自主研发外,其它他公司基本上是与某大学下面的设计公司建立厂校合作关系,有些有资金实力的公司甚至巨资系列化合作开发50至1250吨,仅五粮液的普什技术开发计划合同成交额达4800万。各公司正在开发的和计划开发产品有1000吨/1250吨/1350吨/1600吨。看上去很振奋人心,中国即将成为大吨位履带起重机大国了,几年的飞速大跃进另老牌国外履带吊公司的专家们都看不懂了。
技术来源:
1。厂校合作国家地方都鼓励,本无可厚非,但从出来的样机情况来看,性能雷同,错误雷同。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一图多卖,外形相似,配套一致,甚至不计成本造出来的起重机无法使用,终端用户将是最大受害者,也扰乱了市场,这是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对行业的健康发展相当不利,也让国外企业所不齿。当然也有比较成功的具有很强技术消化能力的公司,如中联和徐重,提升了名气,也带来了一些经济效益,但问题的消化和处理需要很长时间。厂校合作应该是各自发挥长处,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现状则是产品概念是从大学里的不完善的理论研究输送给制造公司的技术人员,而不是来源于结合市场和实际应用,这必将使产品在实际应用中出现诸多问题,因此说,捷径不能称作捷径,甚至走弯路,积重难返。
2。国内自主开发实际多数是以测绘加仿造为主,甚至通过某些途径搞些图纸来就地复制,表面上看,来得快,风险小。但设计思想不容易掌握,知其然,不知所以然。容易侵权,不及时消化就会出现风险,对持续发展形成障碍。
  对于上述现象,我认为要从这个产品本身的特点分析比较有说服力,履带起重机是具有一定技术和安全门槛的产品,属于特种设备类,并不是随便一个门外汉能够在短期内掌握的技术,这项技术一定是建立在有大量试验数据基础上的和实际使用经验基础上一门科学,经历了70多年的发展,如今的大型履带起重机设计已经完全依赖大规模有限元分析和大量试验数据的结合,这是谁也绕不过去的门槛,具有一定技术基础水平的人是不可或缺的前提,绝对不是凭着几个人胆子大加资金实力能够做好的产品。目前从国内主要厂家和大学状况来看,工况设定不全,试验数据积累都没有过关甚至是很模糊的,没有多年的技术沉淀,包括国内多年生产履带起重机的老企业,也没有总结出一套成熟的计算办法,甚至还是在靠经验进行简单的计算,试验和有限元没有有效的进行结合甚至就是一种象征性计算。谈不上优化和精细设计,结果就是,机器个头大,多买多卖钢板,结构上相互模仿,甚至内在的安全隐患都无法用数字来衡量,直到最后出了大事才进行不是很系统性的局部修改。
很多公司把用户当成试验品,本身就不是一个对社会负责企业应该做的事情,为了股市需要去炒作就更不应该了是一个成熟企业的明智做法。更令人疑惑的是一个公司用了一年开发出三台甚至四台中大型履带起重机并快速推向市场,我绝对不相信这样的速度开发的产品是可靠的,而且坚信这是一种不慎重不严谨而且不负责任的做法,除了COPY和没有研究基础还能说明了什么,那就是浮躁;目前,连普通的机械和挖掘机设计者在短短两年都变成履带起重机设计师了,使用速成的技术和设计师,世界也没有,还真令人很叫绝。
  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甚至替代进口,为国家争光是很好的事业,没有人去反对,但是把不成熟的技术迅速抛向市场也最终注定会得到市场的惩罚的,履带起重机是一门计算技术和安全技术结合紧密地一门“技艺”,一台履带吊工作年限比较长,环境变化比较剧烈,与塔机和龙门吊甚至汽车吊有很大的不同,开发出一款具有真正自主知识产权基础的履带起重机也一定是很多国人的梦,至少目前梦还没有真正成为现实。 我这里呼吁同行们:潜下心来,不能浮躁,认真研究,不要急功近利,最终的强者一定是这种境界:经历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历程。所以我断定,经历多年市场的洗礼和不懈努力,最终能够在国内履带起重机市场站住脚的一定不会是十几家,不会超过4家,能与国外同行叫板和代表中国最高水准的国内企业最后不会超过两家甚至一家,这是五年乃至十年才能看到的结论。为了挺起履带起重机的脊梁,大家共同努力吧。

[ 本帖最后由 yujp 于 2008-11-28 21:33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28 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公开的秘密呀 真有意思 那帮人真‘厉害’

:L :L :L :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28 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些人可能都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28 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一、宇通、北方交通和三洋进行所谓的自主研发外".这句话也说的出口,太没有水准,自以为内行。
这几个厂家的产品在国外产品都可以找到原形产品。
看看三一的400T跟过的XXXX400T几乎一模一样,不过这种行为是XX一贯行为。
不过也是对的,要想站的跟高,就必须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不管怎么样,不要不干违法的事情,只要产品好用,就OK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29 14:24 | 显示全部楼层

同父异母的兄弟们

我在BAUMA现场仔细看了这三台车,得出一个结论,用美国俚语说就是:SUCK

普什

普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29 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虎霸

虎霸

路路达

路路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29 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真知灼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29 14:5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yujp 于 2008-11-28 21:32 发表
知其然,不知所以然。容易侵权,不及时消化就会出现风险,对持续发展形成障碍。

同感,某些公司把XX过来的东西自己改动,还自以为改的很对,其实根本就没了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9 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感

原帖由 SPHINX 于 2008-11-29 14:26 发表 http://www.cranebbs.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

这样的吊车设计,哭笑都不合适,只能同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29 17:1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上一届宝马展上也见过国内的XX公司用卷尺量国内XXXX的产品,那时他们自己还没做到那么大吨位的。。。。。。
话说回来,抄也别抄得这样过分啊!人家的东西只能做参考,好多东西还是得自己做设计,即便什么东西都用一模一样的,由于工艺不一样也达到人家的效果。。。。。。
值得三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9 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新产品1

上海工程机械厂推出基础施工强力起重机70吨的
三一的风电专用280吨
结构上有些新的东西.

280吨风电设计

280吨风电设计

上工的强力起重机

上工的强力起重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29 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一的风电专用280吨,很明显就是抄LR1300(300T),看看吊臂就知道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29 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5# yujp 的帖子

赞同, 三一的2800E确实动了些脑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30 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乐观面对

我们可以从另外三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1、为什么这么多企业找某大学合作而不自己开发呢,就说明他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掌握了一些核心技术,敢做这个事情,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国内履带起重机的发展。
2、近几年国内300吨履带起重机的进口数量逐渐减少,说明什么,说明国产履带起重机在这个区间已经占据一席之地。对于中国的起重机行业来说,这不是好事吗?
3、有些人老抱怨国内的起重机是抄袭,我问大家,中国的研发的什么东西不是抄袭的。神州飞船是不是抄的?航天服是不是抄的?汽车是不是抄的?大家写论文的时候去不去网上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技术路线在中国每个行业都适用。只不过在每个行业所处的阶段不同而已,而起重机处于吸收阶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30 13: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8# bisun 的帖子

就怕吸收不消化
还是那句话,日本过去人家也是吸收,可是现在有了自己的东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30 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吸收

抄的水平要高明,不是说一点都不借鉴,消化不良可就难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1 22:30 | 显示全部楼层
五粮液集团还有电脑主板呢,你们谁知道?:lol :lo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1 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生产自行车的那么多厂家,你能说谁抄谁的吗?往大了这可以说是民族工业的进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4 02:11 | 显示全部楼层
说的很有道理,爱之深则痛之切,可以理解,但也稍有些极端。春秋战国乱悠悠,宋元明清帝王休。历史的发展尚且如此厚重,从行业看,埋单也好阵痛也罢,自不可逆势而为,宜徐图之。

别的不说,单从这个行业的很多大小国家标准的制定来看,本身也是在归并和等同采用的基础上堆砌而成,这在本次的3811宣贯会上被标准的前5制定人(除万先生)或明目张胆或理直气壮的阐述过。国家的基础工作尚且如此,若我们不是身处这个行业,我们还会苛求企业太多么。举个简单的行业例子,国家发起的新一代核电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技术引进或进口工作真的能到此为止么?国家层面上可以这么高调宣扬,但我们又相信多少?

企业的商业技术本身并不是绝对纯洁的技术,尤其在目前中国这个阶段和现状,企业的事情还是很复杂的,这也多少说明“中国有好的经济,没有好的企业;有好的发展,没好的品牌”的说法不是毫无来由。

教育产业化的方向我们能改变么?中国真正经历过一场脱胎换骨的工业革命么?既然大方向我们不能改变,大环境我们没有办法。那我们从业人怎么办?我们只能埋下头来,踏踏实实的做些实际的事情。哪怕事情再小,且做了也不一定成功,但我坚信:做了,就一定比不做好。

从专业水平和心情上,我十分尊重、佩服和理解yujp网友。但从态度和作为上,至少目前还不认同。我呆过工作过的外企可能不比yujp网友少,但我至今难忘我在美国研发总部受到的待遇和滋味。若有心,则踏踏实实的为这个行业,为我们国家的这个行业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指点江山本不该是你的精力所系。说句刻薄的话:你真想改变这个行业,其实有的是机会,但你首先要学会的是改变自己。

我为什么一边奉劝yujp网友到他该去的地方做他该做的事情,一边又在这里大放阙词。因为尽管不相识,但我还是始终相信yujp网友本具备了可能改变行业的能力和机会,这能感觉到。因此他有很多更该做的事情去做。而我不是,更不能,我仅是无名小卒一个,我相信回到行业内,拿十个litfr来换一个yujp,谁都会愿意。当然了,如果以这样的心态和姿态来指点江山,我怕三五年后,yujp也唯有听听eastflying和螺丝钉的垂训的份了,长江后浪推前浪这些有积淀的文化还是要信一点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4 02:3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有一个问题切实请教yujp先生:以GB3811-2008的形成为例,我们主要以等同采用和借鉴融合ISO/EN/FEM标准为主导思想。作为从业人对这个该怎么理解或接受?从感情上,我个人很难接受。这个顾迪民教授在成都会议间隙的一句话也引起过我很大的担忧:“国外已经做了的,我们没必要再做”。

yujp先生上述观点我基本理解,但基本不认可。我对这个行业最大的担忧在于一旦世界大战了天下大乱闭关锁国了,我们地大物博的华夏大地又能造出什么样的履带吊?再看看从履带吊-流动式起重机-起重机械-工程机械-工业装备,走不到三层,履带吊的份量已经微乎的近乎可以忽略了。那我们还能造些什么?泱泱五千年华夏文明,我们需要的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工业时代。至于所谓的专业技术和行业企业,自有他必走的路和发展的铁律,按部就班的晃悠去吧,担心个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4 08: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了行业能健康发展

我很少看GB3811,不少取自ISO 标准,比起ANSI,EN 等标准,很多地方不适用,甚至不理想.很多部件结构设计还没有清晰的规定,我不想盲从.至少我设计的每个部件都能说出所以然和道理, 与国外打交道都有过被老外看不起的经历是因为我们是小学生,但不能因此妄自菲薄,国门打开,就是让我们曾经夜郎自大的人去深入了解国外到底是怎样发展的,经历痛苦的放弃去学习很多先进的方法,才能完善自身,去切实为中国去做些事.拿来主义盛行,但不是COPY,而是再创造,这是一条受尊重而有前途的路。有人喜欢COPY选择暴富,那就看吧,谁笑到最后。履带吊是个小产业不假,一个人能把某一专业玩透,穷其一生也值,个人能力有限,宏图大业谁都想做,浑身是铁又能怎样,把小事作好也要工夫到家。洞穿行业,问题多,机会也多,还是一起去努力吧.

[ 本帖最后由 yujp 于 2008-12-4 08:54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4 15:2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bisun 于 2008-11-30 11:15 发表 [url=http://www.cranebbs.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http://www.cranebbs.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url]
我们可以从另外三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1、为什么这么多企业找某大学合作而不自己开发呢,就说明他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掌握了一些核心技术,敢做这个事情,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国内履带起重机的发展。
2、近几年 ...


别提那个某大学,大家都知道他那里有图纸,又敢拿来卖。所谓的核心技术,就是拿来国外的配件,然后按照其他公司的安装就成了。售后有人做吗?电脑里的程序他们能全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4 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east-flying 的帖子

150C和55T也都是有国外痕迹的,不站在别人基础上怎么能发展这么快。什么是自主知识产权,什么是抄袭,什么是吸收、消化再创新,大家应该好好想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4 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产业的发展必定需要一个过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5 15: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一从05年开始涉足履带吊,短短3年就从50吨--1000吨产品出来,你想一想,这么多的产品型号(拾几种),可以说每年要有4-5个新产品出来,本身三一就没有起重机的设计人员,靠从抚挖公司挖取得几个技术人员就能设计出如此多的产品,可信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5 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水太深.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工程机械与起重机BBS ( 沪ICP备18017989号 )

GMT+8, 2025-8-4 01:50 , Processed in 1.30013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